? 人名、資料發布單位、管理單位等組織名稱
? 創作地點、採集地點等
? 物件相關的主題名稱
? 創作時間、出版時間、發行時間、採集時間等

古漢籍善本數位人文實證研究平台

覽視中國圖書目錄學傳統,其肇因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宏旨,學者欲通讀典籍,欲辨析字裡行間微言大義,當先究源物事之生發成因、發展過程乃至枝節變化,加以證諸各學說之時代背景與授受源流。誠如清代史學家王鳴盛 (1720-1797)所云:「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十七史商榷》卷七)中國古代典籍校讀工作繁瑣,內容大致包含:辨偽與輯佚,古典籍異版之校勘,古書字句之誤奪、誤衍,文獻典出之誤增、誤減 ,乃至解題之書明,借目錄以明析各家學術之精髓等。

然而,自西方學術傳入中國,加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數位圖書館之建設亦成為當今圖書文獻存藏之常態,同時,數位文獻與電腦網路之交互應用,已是學者從事研究不可或缺之一環。為此,傳統書誌資料不僅需具備一定程度之標準化,新目錄規則之制定亦應運而生。在此趨勢下,若考索當今傳藏於世界各地之古漢籍,比較各藏館之目錄資料建置,可發現:以西洋學術傳統為宗之圖書資訊規則,未必能盡切合於「漢字/語文化圈」之學術需求。

回顧臺灣歷史文獻研究與數位人文學興起之關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開創人傅斯年(1896-1950)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刊詞〉(1928)中曾揭示本所「研究工作旨趣」,並大力倡言:

  1. 凡一種學問能直接研究材料,便進步。
  2. 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所研究的材料便進步,不能的便退步。
  3. 凡一種學問能擴充他做研究時應用的工具的,則進步,不能的,退步。
若將此三條研究圭臬,徵諸於「數位人文學」之發展脈動,實乃見證學術與大環境變化之預言。當今,數位技術的應用,目的在於協助研究者更有效率地整合與蒐集材料,設法突破國境與重重繁瑣程續之限制,鏈結世界各地研究資源,並通過新材料的啟發,嘗試以新方法切入既有的研究問題,發現新現象,開展新研究方向,從而促進跨領域研究與交流,乃至研究成果的多元展現與傳播擴散。

由是,「古漢籍善本數位人文實證研究平台」以古漢籍善本書目資料為研究主體,採用美國國會圖書館發展的書目知識本體BIBFRAME 2.0,架構適用於「漢字/語文化圈」學術書目需求之知識本體,並作為鏈結資料(Linked Data)轉置基礎。本平台將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於2007-2009年,受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委託,與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Library of Congress,Asian Division)、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of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 of the Harvard University)合作建置之「古漢籍善本數位化資料庫」精選之書目藏品,包含:13部集叢、1,070部單行本、6,352部子目,總計7,435筆階層書目資料,涵蓋明朝初年至二十世紀中葉(1368-1953)近六百年間之善本古籍(包含印刷刊本、手抄本),進行SPARQL語意轉置,並嘗試推進與探索人文學者如何運用語意檢索、分析與視覺化工具,進行實證資料之探討,推進「明清商業出版與文化傳播」之研究,從而拓展數位人文實證研究之新可能。

善本古籍典藏風華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Fu Ssu-nien Library, Academia Sinica)

1928年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傅斯年(1896-1950)在中國廣州創辦了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1949年史語所遷台。1960年建立圖書館以庋藏典籍文獻,1961年落成時為紀念,由中研院院長胡適(1891-1962)命名為傅斯年圖書館(簡稱傅圖)。文獻播遷流亡之際,據史語所紀錄「是用兩艘軍艦載了研究人員、家眷及古書籍等,從中國撤到台灣,整個中研院撤台,也只有史語所。」

回顧傅圖創設沿革與館藏定位,主要收藏為經史、文學、語言、考古、古文字、人類學等書籍,可謂目前全國善本珍藏、古籍線裝書質量豐富、重要且切合文獻專業需求的文史研究圖書館。

本平台所鏈結之傅圖善本古籍資源,半數為地方志,半數屬於集部別集類,當中可顯見晚明以後,「文娛小品」出版漸增,「小品文」等這類專講文人琴棋書畫、蒔花藝草等閒情百態之著作,是文學觀念在晚明時期的一大轉變,例如:「《翠娛閣評選湯若士先生小品》二卷」。

左圖所示為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明〕湯顯祖撰《翠娛閣評選湯若士先生小品》二卷」,明刻本,現存線裝二卷,有彩色掃描影像檔。四周單邊有界,半葉九行十九字,版心白口無魚尾,依序刻有集名、卷次、頁次,板刻字樣風格則為明代板刻流行之「宋體(明朝體/匠體字)」。卷首首行為「翠娛閣評選湯若士先生小品卷一」,第二行與第三行中間題為「(低一格)臨川湯顯祖若士著」,下方第二行為「(空一格)仁和江之淮道行選」,第三行為「(空一格)錢塘陸雲龍雨侯評」。

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Asian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國會圖書館為全美最古老的聯邦層級文化典藏機構,該館設有亞洲部,其中文藏書肇始於1869年清朝政府以同治皇帝(1861-1875)名義,贈送美國十部中國古典名著(總計905冊)。其後,該館陸續收購滿、漢、蒙、回文之中國古籍。1950年代以後,則持續於臺灣及香港地區收購中文圖書,並與諸多典藏單位建立文獻交換協定。截至目前為止,該館已完成書目建置之中文館藏書籍已有96萬餘冊,且尚有諸多中文藏書陸續整理與編目中。

本平台所鏈結之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藏書,其典藏特色之一為明清時期「名家評選本」為數甚多,書目中多見「○○○評註○○詩選」、「○○○評註○○文選」之題名,例如:《新刻錢太史評註李于鱗唐詩選玉》、《唐會元精選批點唐宋名賢策論文粹》等,此點可顯示明清時期出版常以「名家」之名,標舉所刊刻書籍之精善,既是品質保證,亦是書坊常見之行銷手法。

右圖所示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楊慎《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拼音題名為「Xuanshi sanjuan waibian sanjuan shewei erjuan」,明萬曆年間刻本,現存線裝八冊,有彩色掃描影像檔公開。現存八冊藏本中除了楊慎、卜大有序文為手書上板之外,正文皆版式統一,四周單邊有界,半葉九行二十字,有小字雙行註解。版心白口單魚尾,魚尾下方第八、九字高度處記卷數,第十六字高度處記頁數,字樣為歐體字,全書影像多頁加入美國國會圖書館浮水印,浮水印形狀為藍色書籍形狀,下方有英文「LIBRARY OF CONGRESS」。書中藏書印記共四枚,為「楊鱣/慶堂/藏書」、「夫/達書/目」(按:達夫書目)、「曉/亭」、「楊印/珊私」(按:楊珊私印)。以《選詩》三卷為例,卷首首行為「選詩卷之一」。第二行為「明(空一格)成(空一格)都(空一格)升(空一格)庵(空一格)楊(空一格)慎(空一格)音(空一格)註」。第三行為「(低一格)涪州少梅譚棨(空一格)門人夾江青城毛起校訂」。第四行為「(低一格)寶應射陂朱曰藩增註(空一格)秀水益泉卜大有校梓」。
URL:http://rbook.ncl.edu.tw/NCLSearch/Search/SearchDetail?item=a8f54277e1e14332827c825c64ece69efDE1NTI1&image=1&page=2&whereString=&sourceWhereString=&SourceID=
參考資料:林玟君,《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博士學位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20年。頁161-163。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東亞館主要專責收集中、日、韓語等東亞語言與文學書籍,其古籍藏本則以明代善本居多。本平台所鏈結之書目藏品,可概略歸納出以下兩大特色。

(一)「舉業書籍」(科舉用書)豐富:歸納這些書籍可整理並得出九類,包含:「四書類」、「五經類」、「八股類」、「古文選本」、「二三場試墨與範文彙編」、「翰林館課」、「通史類」、「類書」、「諸子彙編」。

(二)「實用書籍」藏書甚豐:包含「命理書籍」、「醫藥書籍」、「地理方志」與少數「宗教書籍」,這些書籍既往在明清出版市場中,雖佔有一定比例的銷售量,但屬於下層庶民通俗讀物,不為著名藏書樓所收。然時代嬗替,今日明清文獻與歷史研究者,則多需從海外所藏明清通俗書目,爬梳、研究明清出版刊刻事業具商業性、通俗性、實用性之特色。爰此,本平台之鏈結開放資料,恰可切中古典籍歷史文獻與版本目錄學研究者之需求,輔助人文研究者能夠更容易取得海外存藏善本與孤本之研究資源。

左圖所示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明〕翟景淳校補《新刊翟會元全補子史論策標題會海捷要》二十九卷」,拼音題名為「Xinkan Zhaihuiyuan quanbuzi shilun cebiaoti huihai jieyao : ershijiujuan / Zhai Jingchun jiaobu ; Chen Suyun yuanbian」,明刻本,現存線裝二十九卷,有彩色掃描影像檔公開。現存藏本中除了書前序文與目次為手抄文獻,正文皆為刊刻,版式統一,四周單邊有界,上下雙欄,半葉十四行二十八字,上欄摘要撰寫各段內容要旨與評析,下欄彙選歷朝史事與策論文。版心花口雙魚尾,雙魚尾方向一致且皆刻於下欄,魚尾間刻記卷數,板刻字樣風格介於顏柳之間。

卷首首行起依序為「新刊翟會元全補子史論策標題會海捷要卷之一」(方格標示處為汙損)。第二行「(低十五格)常熟(空一格)昆湖(空一格)翟景淳(空一格)校補」。第三行「(低十五格)錢塘(空一格)若宇(空一格)陳素蘊(空一格)原編」。第四行「(低十五格)錢塘(空一格)霖蒼(空一格)莫雲龍(空一格)原訂」。第五行「(低十五格)莆陽(空一格)起吾(空一格)廖宏振(空一格)續訂」。第六行「(低十五格)建邑(空一格)雲亭(空一格)鄭子明(空一格)重梓」。
URL:https://dpul.princeton.edu/eastasian/catalog/0p096b25v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燕京圖書館是哈佛大學圖書館專責收藏與東亞研究關涉文獻之藏館。該館有中文、日文、西方語文、韓文、越南文、藏文、滿文和蒙古文藏書等,總計超過百萬卷藏品。本平台所鏈結之藏書資源,其特色在於可窺見明代「刻本時文興起」(「時文」、「今文」與「古文選」相對並提),以及「通史類」書籍編纂數量大增之特點。

郎瑛(1487-1566)於《七修類稿‧時文石刻圖書起》有云:「成化以前世無刻本時文,杭州通判沈澄,刊《京華日抄》一冊,甚獲重利。後閩省效之,漸及各省徽提學使考卷。」 這段記述說明時文俗書出版在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前,並不顯著,同時,這類善本歷來也鮮為藏書家所收。而哈佛燕京圖書館所收館藏,大都屬於私刻「俗書」類,若進一步細追出版時間,應大多落在成化之後,可作為明末清初時文出版現象之佐證。

此外,「通史類」書籍的編纂,在於彙整各時代史學發展的重大事件。明代的通史編纂,嘉靖以前,以「綱目體」為主;嘉靖以後,開始有「綜合體通史」的編纂。後者的出現,源自於明中葉「二十一史」重新受人注目後的產物。「全史」篇幅太大,一人精力有限,於是編纂者開始刪繁就簡,編纂通史。當時所編纂的通史有幾種,一是續、仿鄭樵《通志》,如《弘簡錄》、《函史》;二是按時代順序,節略二十一史紀傳,如《十九史節略》、《歷代史書大全》;三是分類體史書,如《左編》、《袁氏通史》。在這些通史著作中,許多是針對應試考生需求而編,由於科舉考試必須於文章中向考官展現博古通今的學養,故而產生此類書籍。其中,流行得較廣的一類是「綱鑑」系列的「通史類」制舉用書。

右圖所示為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明〕蘇濬、李廷機、熊冲宇《鋟紫溪蘇先生會纂歷朝紀要旨南綱鑑》二十卷」,拼音題名為「Juan zixi Suxiansheng huizuan lichao jiyao zhina gangjian」,明萬曆壬子四十(1612)年刻本,現存線裝二十卷,有彩色掃描影像檔公開。現存藏本中除了書前有熊沖宇種德堂封面牌記,內容為:由右而左橫刻「種德堂」,大字「鋟紫溪蘇先生/標題綱鑑紀要」,雙行大字中間刻有八卦圖象與版權聲明內容「綱鑑一書坊間混刻多矣其間綱目不備旨意不詳寔乃□□□□□」(□處為破損)/「下令」/「紫溪蘇先生留意刪補綱鑑全被標題旨意精詳以為舉業□□云命/本堂楷書精梓一字無訛四方君子買者玉石辨焉請任種德堂為記/萬曆壬子歲秋月(空一格)穀旦(空七格)熊沖宇謹白」。

正文為四周單邊有界,半葉十三行二十六字,版心白口,單魚尾,魚尾下刻有卷題,版框22 x 12.9公分。上下雙欄,上欄摘要撰寫各段內容要旨與評析,下欄彙選歷朝史事、策論文乃至類書典故。板刻字樣風格為歐體字。

卷首首行起依序為上欄「論策題意」,下欄「鐫紫溪蘇先生會纂歷朝紀要旨南綱鑑首卷」。下欄第二行「(低十四格)紫溪(空二格)蘇(空一格)濬(空二格)編」。第三行「(低十四格)九我(空二格)李廷機(空二格)纂」。第四行「(低十四格)臺山(空二格)葉向高(空二格)校」。第五行「(低十四格)沖宇(空二格)熊成致(空二格)梓」。
URL:http://rarebookdl.ihp.sinica.edu.tw/rarebook/Search/Monograph/Basic/View.jsp;jsessionid=DA1A2E4C1BB2F4C4BE00DAB14A089E1C?PK_ID=1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