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結果
人名
系統號
出生日期
過世日期
出生朝代
過世朝代
中曆生卒年
乾隆[21]年-嘉慶22年
傳略
阮元福建布政使良吏李賡芸傳李賡芸字生…^清朝碑傳全集2冊87卷; 卷四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循吏李賡芸傳李賡芸傳李賡芸江蘇…^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4385號; 循吏卷四提調官方俊校輯提調官蔡宗茂覆校輯額外校對官袁鴻翥恭校循吏李賡芸傳李賡芸傳李賡芸江蘇…^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2241號; 纂修官趙惟熙覆輯循吏傳卷四李賡芸傳李賡芸江蘇…^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4772號; 纂修官駱成驤覆輯第六冊百二十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李賡芸傳李賡芸江蘇…^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4947號; 清國史循吏傳卷六李賡芸傳李賡芸江蘇…^清國史12冊; 循吏傳三清史稿列傳循吏三李賡芸傳李賡芸字鄦…^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701007895號; 徐世昌纂 李先生賡芸 李賡芸字生…^清儒學案小傳2冊9卷; 支偉成著 李賡芸 李賡芸字生…^清代樸學大師列傳4卷; 張維屏輯 李賡芸 字生輔號許…^國朝詩人徵略初編2冊51卷; 毛慶善編 李賡芸字書…^續詩人徵略等三種-湖海詩人小傳40卷; 陶湘編 李賡芸字生甫號許…^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1冊4卷; 梁章鉅輯 李賡芸 字生甫又字…^國朝臣工言行記2冊26卷; 李放纂輯李賡芸字書…^皇清書史2冊23卷; 李賡芸 李賡芸江蘇…^清史列傳10冊75卷; 錢儀吉纂錄福建布政使良吏李君賡芸傳阮元李賡芸字生…^碑傳集6冊87卷; 李桓輯 李賡芸李賡芸江蘇…^國朝耆獻類徵初編30冊195卷; 李桓輯 李賡芸字生…^國朝耆獻類徵初編30冊195卷; 李桓輯 余讀漢史趙…^國朝耆獻類徵初編30冊195卷; 李桓輯 閩中守令號…^國朝耆獻類徵初編30冊195卷; 李元度纂 理許齋方伯事略 李君賡芸字…^清朝先正事略2冊53卷; 李賡芸,字鄦齋,江蘇嘉定人。少受學於同縣錢大昕,通六書,蒼、雅,三禮。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浙江孝豐知縣。調德清,再調平湖。下車謁陸隴其祠,以隴其曾宰嘉定,而己以嘉定人宰平湖,奉隴其為法,盡心撫字,訓士除姦,邑中稱神明。嘉慶三年,九卿中有密薦之者,詔詢巡撫阮元,元奏:「賡芸守潔才優,久協輿論,為浙中第一良吏。」引見,以同知陞用。五年,金華、處州兩郡水災,金華苦無錢,處州苦無米。賡芸奉檄,於恩賑外領銀二萬,便宜為之。以銀之半易錢,運金華加賑,人百錢而錢價平。又以銀之半運米至處州,減價糶,轆轤轉運,而米亦賤。升處州府同知,調嘉興海防同知,署台州府。尋擢嘉興知府,正己率屬,無敢以苞苴進者。治漕,持官、民、軍三者之平,上官每用其言。十年,水災,減糶有實惠,賑民以粥,全活者眾。以繼母憂去官。服闋,補福建汀州,調漳州。俗悍,多械鬥,號難治。賡芸召鄉約、里正問之曰:「何不告官而私鬥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獄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為身累。」賡芸曰:「今吾在,獄至立剖。有不當,更言之,無所徇護。為我告鄉民,後更有鬥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賄脫。」眾皆唯唯退。已而有鬥者,賡芸立調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懼。賡芸日坐堂皇,重門洞開,愬者直入,命役與俱。召所當治者,限時日。不至,則杖役。至則立平之釋去。即案前書獄詞,無一錢費。民皆歡呼曰:「李公活我!」漳屬九龍嶺多盜,下所屬嚴捕,擒其魁十數,商旅坦行。故事,獲盜當甄敘,悉以歸屬吏。尋擢汀漳龍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實授。賡芸守漳州時,龍溪縣有械鬥,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內狡而外樸,賡芸誤信之,請以移龍溪。久之,事不辦,始稔其詐。洎署布政使,改履中教職。履中虧鹽課,恐獲罪。具揭於總督汪志伊、巡撫王紹蘭,謂虧帑由道府婪索。督撫密以聞,解賡芸職質訊。賡芸之去漳,監造戰船工未竣,留僕督率之,僕假履中洋銀三百圓,詭以墊用告。賡芸如數給之,僕匿不以償。福州知府涂以輈鞫之,阿總督意,增其數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辭色俱厲,賡芸終不肯誣服。慮為獄吏所辱,遂自經。事聞,命侍郎熙昌、副都御史王引之往按其獄,得白。上以賡芸操守清廉,眾所共知。其死由汪志伊固執苛求,而成於涂以輈勒供凌逼,褫志伊職,永不敘用。以輈、履中俱譴戍黑龍江,紹蘭亦以附和革職。賡芸家不名一錢,歿無以殮。鹽法道孫爾準與之善,為經紀其喪。初,志伊亦重賡芸,曾薦舉之。及擢布政,乘新輿上謁,志伊諷以戒奢,賡芸曰:「不肖為大員,不欲效布被脫粟之欺罔。」志伊素矯廉,銜其語。又以遇事抗執,嫌益深。及獄起,履中忽自承妄訐,諉原揭為其僕竊印,志伊怒,必窮詰之。論者謂漳廠修船,例由龍溪縣墊款,藩司發款,至道乃償之,非贓私也。賡芸狷急,負清名,慮涉嫌不承,而志伊峻待紳士,不理於眾。與賡芸善者,或以飛語中之。方治獄使者至閩,士民上書為賡芸訟冤,感泣祭奠,踵接於門,為建遺愛祠。熙昌等據情奏請賜額表揚,仁宗以「大員緣事逮問,當靜俟國法,若此心皦然,橫遭冤枉,亦應據實控告,朝廷必為昭雪;乃效匹夫溝瀆之諒,殊為褊急,不應特予旌揚。士民追思惠政,捐貲立祠,斯則斯民直道之公,聽之」。^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清史稿.列傳478卷
著述
炳燭編4卷;稻香吟館詩稿4卷
專長